一年前,全校集中培训的热烈场景还历历在目;一年后,“项目化学习”已然成为“交中人”日常交流的热点话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已有多位教师进行了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在JT团队陪伴式的指导下,老师们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和设计能力获得了快速的提升。我校也成功申报了浦东新区课题研究《基于项目化学习理念的初中浸润式教师培训实践研究》。
2022年10月28日我校再次邀请潘裕翼校长、张麦克老师进行项目化学习的专题培训。此次培训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次全员培训,期望通过项目化学习要素在常态课中的应用,引导教师在做中研,研中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动项目化学习研究的全面落地。
项目化学习研究给老师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由我校高贵明老师与何佳倩老师结合项目化学习的研究经历进行分享。
高贵明老师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分享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心得。在反思第一次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校园植物挂牌竞标会”过程中,高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曾经困扰他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究竟学到了什么?高老师反思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才是灵动的、充满特殊性的,每一个过程中的当下,往往更接近真实。
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制定评价的标准呢?高老师建议在项目化学习研究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新课标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积极与他人(尤其是跨学科教研)合作,这样将有助于设计出更有内涵和意义的项目化学习,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高老师深有感触的说,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创,这是一个敞开自己、获得成长的美好过程。
何佳倩老师则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分享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心得。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项目化学习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不仅仅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主动探索现实世界的机会, 更是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沉默的团队为什么能够在最终展示时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学生面对“抄袭”风波,为什么能从愤懑不满转变为理性分析,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何老师分享了两个教育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性转变。两位老师的有效反思也展现了交中人对成长型思维的理解与践行。
专家培训:项目元素在常态课中的应用
接下来围绕“项目元素在常态课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正式开启了专家培训。
首先,JT团队的麦克老师分享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八个要素,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互沟通,鼓励教师大胆尝试,革新课堂教学。
讨论时间
介绍完项目化学习的八大要素后,专家们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将项目化的元素融入常态课的设计。因为有了前期对于《项目化学习教学指导手册》的全员读书研修,老师们马上就投入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全员读书打卡
学无涯
研无尽
在小组讨论后,教师代表孙贝雯老师和黄旭老师积极分享了他们的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构思。
孙贝雯老师分享项目化学习元素在体育大课间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黄旭老师分享了怎样结合数学知识(黄金分割)、运用项目化学习打造温馨教室
最后,潘裕翼校长总结了项目化常态课的构架和特征。
本次培训正式开启了项目化学习研究的整校推进,老师们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让项目化学习要素与常态课教学水乳交融,推动素养导向的课程变革。
未来,老师们会积极探索如何将项目化学习的要素灵活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尝试微创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获得升级。当校园的常态课与项目化学习要素充分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将被充分调动,在亲历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高阶思维,素养培育的目标也将以更加有趣、更有意义的方式达成。
我们期待着,所有师生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中丰盈成长,超越自我!
我们期待着,素养导向的课程变革在交中校园悄然发生,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