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2022-09-29

JT视角

近年来以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育戏剧创演已经成为项目化学习中一股新的探索热流。


华体会网页版的道法学科谢连琴老师以学生“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连续多个项目推进中,发扬团队在编好剧、演好戏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许多学生获得成长性转化。


这里摘录的学生小组组长马源同学的回顾与反思的片段,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集体在合作探究戏剧创演中,从松散、无序到自我调节、协调改善的成长的过程,印证了课程标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的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学生集体的自组织自发展,不会仅仅通过一次活动、一个项目即能实现,但是这里我们看到在项目自主、民主的学生实践中,那些自然发生的矛盾和挫折却每每给孩子们认识自己、接纳他人的切入机会,给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真诚对话带来最真实的需求和动力。当孩子们感到自己的所思所做对这个集体、对项目有重要的责任时,他们会生成自省和调整的自我要求,并逐渐成熟。


教师怎样去管理项目?谢老师的评价管理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过程评价中的小组长责任制,以及她以表现性评价来评估学生道法课程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并将其纳入学期成绩的尝试,有效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成为学生团队协同进步的指针。






1.谢老师的评价策略:

项目的表现性评价替代纸笔考试


近年来,华体会网页版以教育戏剧项目与道法课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创演戏剧中自我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问题解决者。


在一个学年中,学生在谢老师的道法课上一共有四次参与戏剧项目编演的机会。


第一学期的班级戏剧项目是《熊孩子的转变》、《不做垃圾人》。


第二学期因疫情实施线上教学,但是仍然在线完成两个戏剧项目主题:《培养集体观念》和《法治于我们的作用》。

每组学生会根据主题让教材内容结合学习、生活、社会现状和遇到的各种问题生成自己的剧目。


谢老师对戏剧项目实施的评价管理:戏剧项目的表现性评价替代纸笔考试。


主要包括:

过程性评价:小组长责任制的小组评价。


总结性评价:将学生小组的参与成果表现纳入学期学习成绩评价。


包括三个方面:


学习态度评价;


小组作业评价:编剧、表演、角色任务,有收获有提高;

教育戏剧展演占综合评价的60%,一学期小组在学校展演两次,每次占学期总评的30%。


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期间,评价进一步完善:


1. 明确奖惩制度:小组长领导下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挂钩。

2. 榜样示范引领,激发团队凝聚力和荣誉感。


谢老师说:


“课堂上悄悄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组长们由开始时的大包大揽,到第三个项目、特别是第四个项目时,组员个个角色明确,任务流程清晰,组长们则指挥若定退到幕后啦。”


以下是七年级四班第三小组组长马源同学对于团队自管理自发展过程经验的反思日志摘录。


2.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寻求小组自发展之路

华体会网页版 七年级四班第三小组组长 马源


反思日志之一:首个项目就闻到“火药味”


刚开始我还十分懵懂,毕竟我从未学习过如何当领导,也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管理一个团队。


第一个项目主题《熊孩子的转变》,我们组实施的剧目是《钢琴的冤家》。很快,选角冒出了"火药味",经常发生几位同学竞争同一个角色。


本来我希望大家可以在空闲时来帮我想办法,应该如何编剧,或商量谁适合演什么角色,但大家看起来很不屑。


怎么办?表演迫在眉睫,只能让大家各自背稿排练。


第一次表演效果很一般。我心里暗暗自责。


谢老师提醒我利用好小组评价机制,以民主推选和评价结合来试试。


最难达成一致的便是剧情设定的问题,A组员认为要把剧中人物小花的性格特点通过第一幕来刻画,角色更加生动形象。而B组员则认为重点在第二幕,应该把第一幕略写。


我们通过讨论协商,“中和”了二人的建议。


校外指导老师(学校特聘)对剧情设定的合理性和一些细节提出改进建议。


反思日志之二:第二个项目中,信任和默契在发展


第二个《不做垃圾人》项目,我们开会讨论确定每个人的任务。同时线上建立小组工作群,使彼此的联系方便及时。


我学习以礼貌且中肯的语气,在完成一个任务后的间歇时间对组员给予鼓励,夸赞他们的效率。

逐渐,小组内的合作氛围大大改善。


在我们小组的剧目《冲撞孕妇》中,我主动包揽了编剧和主演两个任务。


却不曾想这有多么艰难,剧本被指导教师一次次的退回来修改,主演的演技和角色感情表现也得一遍一遍琢磨。我只希望能展现小组更好的一面。


令人高兴的是,有更多同学主动参加到剧本讨论研究中。


李圣雅同学帮忙修改整理剧本;许雯同学到后台去搬道具,开关灯,读旁白;赵允泽同学提供一些必备的道具......

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组员们还手工制作了许多道具。

一到课间,演员们就凑在一起研读剧本、对台词、分析人物特点、心理活动等。

这时也会有意见不一的情况,但大家都会理智地分析,讨论出最佳方案。甚至直到上台的前一秒,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完善场景的布置摆放。

由第一个项目时的无序、被动变为小组合作下的有序和主动,使项目任务能有效完成。我们小组的成员互相信任和默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反思日志之三:再探小组管理,学习任务分割和时间节点把握


“破冰”成功,让我进一步思考管理的效率问题。

在排练中我发现要让别人在配合中说“是”,前提是你能高效、恰当地分配任务。

畏难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大大任务分割成几个小的简短的任务,并做好衔接,任务的执行就会很快。

例如《培养集体观念》项目,我们组从“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入手,老师布置任务的当天我就开小组会,会上我细化任务并精确到时间安排。


当晚的10点PPT初稿就已经提交。分析PART 04小集体的发展1+1>2这个问题,组员选了几个示例,最后决定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案例。

但找到的资料文稿有5页多,怎样把这样详细的材料提炼出来,为我们的项目服务?这是在考验组员的责任心、主动性和综合能力。

我把任务交给了平时有点调皮但善于做PPT的刘子轩同学。第二天收到的三页PPT令我们咂舌的赞!


刘子轩说,自己反复阅读全部材料并划重点,又深入理解项目,研究中心要求。经过几次修改才满意。完成时已经是深夜12点以后。虽然很累,但很有收获,因为学会了归纳、总结和概括。


这种主动担当、互相激励的氛围能使每一位成员更加乐于奉献,让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

在这个阶段里,我能明显看到自己和组员们的蜕变。

原先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同学开始逐渐释放紧张情绪,积极表达自我;曾经调皮、喜欢“浑水摸鱼”的同学,也开始愿意为了自己、为了团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起来;同学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魅力,变得自信、包容、有共情力、对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我,作为第三组的组长,也从中学会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

我的团队变得能够自主发展了。


反思日志之四:寻求自发展之路


一路相互陪伴,走到第四个项目《法治于我们的作用》,我对研究和协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我开始通过观察研究每个人的特长,希望能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给到他们最适合自己、也是他们最愿意做的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随着团队自主、有序、有效合作的深入,同学们不仅在合作学习、自主管理上,而且在学习兴趣、研究能力、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都有出乎意料的提高和收获。

例如,肖邦同学关注2022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认真研究每个参与者的行为,自主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主动撰写了1200字的《关于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相关嫌疑人模拟判决书》。


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小组的成员互相信任和默契更加深刻,也让我们品尝了共同努力迎来的劳动果实。

我们在思考,怎样把我们第三组创造成为一个自发展的小组?


我们讨论总结形成了如下建议:

制订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个人学习目标,如何取长补短地综合小组成员的优势,以帮助小组在一个阶段内有所提高并帮助每一个组员制订一个前进的目标。


建立有合作有竞争的机制,要有具体的奖惩条例。


一定要开好小组会议,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效明确的任务分工,监督组员完成各项作业的情况。如要保证有质量的小组讨论,就必须有足够地讨论时间,实现互动,打破心理隔阂。


定期不定期召开班级的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商讨办法,经验共享。


3结语



“在项目进行前和结束后,你可以让学生做一下自我评估。你可能会让他们关注学习素养,比如开放的心态,或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些学习素养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十分重要。

你也可以让学生制定他们想达成的个人目标,比如更好地管理时间或处理好与队友的冲突。自我评估和制定目标,能让学生思考他们自身的能力,以及如何掌控自己的学习。


在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当你要求学生考虑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实施过程时,他们就会更加注意并更加了解自己的元认知策略。


在项目快结束时,当学生再次复盘自己的能力时,他们会知道哪些特定经历和活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他们会有一种应得的成就感,也会对下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许,他们会给下一个项目制定一系列的新目标。”

——摘自苏西·博斯、简·克劳斯


《PBL项目制学习》








项目化学习实践者

谢连琴,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普陀区高级指导教师。华体会网页版文综合教研组长,教学指导委员。作为科研创新型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理财》校本课程方案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优秀奖。编著有《中学生如何理财》一书。论文《“中学生如何理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获上海市德育协会科研优秀成果奖。开发校本教材《初中生弟子规知与行》,探究古为今用适合当代独生子女特点的读、解、讲、编、演、悟、践、动八字学习法。《儿时梦想今何在》指导学生获上海市第31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编写《初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学生职业体验手册。论文《思想品德课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和方法》获华师大普教中心第十六届科研大会一等奖。课例《明白了》被拍成微电影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奖。《拒绝毒品 从克服不良行为开始》被评为2010上海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案并选编入书。


(本文中的图片资料均由华体会网页版提供)

*[声明]以上内容源自华体会网页版JT项目,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JT项目共有。JT项目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JT项目(J2T标识)版权所有©  2022 皆途(上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jt2j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