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沙漠变成了金色的海洋。这里存留着楼兰古国的神秘遗址,回荡着“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讲述着敦煌壁画的辉煌历史。细沙随着微风的徐徐吹拂,在湛蓝的天空下肆意飞舞。茫茫沙漠,自古以来就象征着浩瀚和神秘。然而,沙漠犹如困兽,尽管它桀骜不驯,但面对自身的困境时,又变得无可奈何。
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可能很难目睹沙漠这一壮观而奇特的自然景象,也难以理解我国作为土地沙漠化大国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土地不断受到黄沙的侵蚀,越来越多的草原和湖泊被沙漠吞噬。因此,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人与自然:沙漠的呼唤”为主题,结合美术、劳技、音乐、阅读四门课程,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近沙漠,领略沙漠的自然与文化之美。同时,孩子们化身小小环保卫士,以地球公民的思维和担当,保护沙漠生态环境,为世界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术课
品味“沙漠之美”
鸣沙流溢,月牙如镜,神秘的敦煌,迷人的莫高窟,令人向往。此次,六(1)班的孩子们共同走近沙漠中的敦煌,一起品味这厚重的千年古迹,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传说中那翩翩天人、炫光耀壁的藻井。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耐心探索平面造型的比例,在写实又写意的艺术创作中展示出千年壁画的魅力。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引导孩子们提炼藻井图案的重要元素,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当代审美理念有机融合,并最终呈现在“扇面”这一载体上。为期一个月的美术课程,大大拓展了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了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劳技课
构建“沙漠绿洲”
“戈壁黄丘短,大漠碧野长。手工助成长,泰利保千秋。”沙漠植物泛指在沙漠环境条件下,能够生存的植物。人迹罕至的沙漠与其他的荒芜地区相比,沙漠里的植物总是给人特殊的感受。走在沙漠中,我们会不经意看到一些奇异的花朵、灌木或是大树。你要相信地球上再也没有比它们更坚韧不拔、蔚为壮观的生命了。六(2)班的孩子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用超轻黏土捏制了栩栩如生的多肉植物,让沙漠中的“绿色”永存。同时,孩子们又利用黏土和沙子,在废弃的小小鞋盒中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沙漠绿洲。让我们共同欣赏他们的作品吧!
音乐课
聆听“自然之声”
如何防治土地沙漠化?六(3)班的孩子们手持口琴,展开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思索。他们将“保护沙漠绿洲”与“追寻精神绿洲”相融合,经历短短一个月的学习,熟练地吹奏了十余首曲目。孩子们联想着沙漠绿洲中的百鸟鸣啭、溪流潺潺等自然之声,探寻森林的美妙乐音。打造出《飞越彩虹》、《千与千寻》、《可爱的家》等五曲联奏的音乐盛宴,以时而欢快、时而宛转的悦耳琴声,带领观众们走出沙漠,飞越彩虹,奔向心中的绿洲。
阅读课
追寻“精神绿洲”
无论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岑参《碛中作》里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亦或是李贺《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都是历代文豪们对沙漠的描摹与感悟。六(4)班的孩子们在感受一座座沙丘与一阵阵沙浪的过程中,梦回大漠,行走在广袤浩渺的戈壁滩上。他们仿佛身处遍地沙砾飞扬与丛丛沙棘的荒漠,文学创作的兴趣被激发,纷纷表达了对沙漠与绿洲的感慨。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带来的朗诵表演——《当沙漠变成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