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
2021年9月16日下午,上海市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曹刚老师应邀莅临我校,为语文组教师做了一场关于《统编教材实施过程中的教学与作业设计》的讲座。
讲座伊始,曹刚老师提出课程最高要求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语文的关键能力为听、说、读、写,关键技能则是阅读、写作技能。曹刚老师用生活中练车的例子生动地“费曼”了能力与技能的差异以及如何将技能转化为能力,单个技能的习得需要刻意练习,但是技能只有在复杂的任务中进行整合,结构化后才能内化为能力,进而将知识转化为思维方式。接着,曹刚老师提出“学习经历”的三个变量:文本、任务和策略。通俗地说:即阅读者要知道自己在阅读时面临的是什么文本?文本阅读时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任务要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策略是种程序性知识,每一个思考步骤都可以用问题来引导。他提出“问题链”的解决策略,这也正是上海目前落实国家新课标要求的技术路径。他认为一堂课中,教师可以聚焦教学目标或内容主旨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将这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下位问题,下位问题之间构建起一定的逻辑关联,形成一个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问题链,这个问题链表征了破解核心问题的思考过程与思考方法。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上述观点和策略,曹老师以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一篇散文《背影》作为案例,详实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问题链”解读文本的过程。他认为,一篇阅读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阅读方法。这些问题链,就是思维的支架,就是向学生示范,老师采用了什么阅读策略分析的。老师就是在身先垂范,向学生示范怎么做一个阅读者,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以教促学。曹刚老师认为,设计问题链是教学最核心的部分,它相当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纬度。
最后,曹刚老师分享了关于作业设计的观点。他认为作业的设计要多样化,而且要有梯度,作业设计与实施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课后练习与配套练习册。曹刚老师为我们分析了配套练习册的编写原则,列举多个题目向我们展现了练习册的设计思考路径。他指出,每一课练习册题目容量约为6道题,题目力求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题目之间力求构成解读文本的思考路径,在做题中渗透阅读的思考方法。我们应发挥课堂教学与作业的协同作用,落实教材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曹刚老师的讲座既有上位的理念引领,也有下位的实践路径,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以及习题,深入浅出,清晰透彻地为我们解读了统编教材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呈现了配套练习册设计的巧思。专家的引领,为老师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提供了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策略,尤其是曹刚老师关于“问题链”的阐述对语文组当下研究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引发了老师们更深刻的专业思考。老师们都表示大有收获,意犹未尽,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教研讲座!
聚焦“问题设计”的
语文教研活动
讲座结束后,语文教研组长孙玲老师带领语文组开展了教研活动。
每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讲座的心得体会,并围绕程珊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评课研讨。
针对本节课的问题设计,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的提问设计可以更为优化,如抓住“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设置课堂的核心问题,在品析文中语句时也应当更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如对她“两进两出”“哭”与“笑”的刻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发挥好自己示范者的作用。此外,在设置多个小问题时,可以更加关注它们与主问题的关联度,强化课堂教学逻辑,以便合理建构问题链。这样,能够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除了聚焦“问题设计”的研究,老师们对于如何进行单元教学也是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如“创设先行的项目任务以此驱动整个单元的学习”,“以群文阅读、联合比对的方式对多篇文本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外资料进行串联思考,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每一次教研都有宝贵经验分享。陆占萍老师分享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策略,陆老师认为预习应该成为一个常规作业,以此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自学的能力。
最后,王惕老师分享了指导学生练字的心得体会,王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字好,文好,口才好”。她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悉数尽献,与会教师收获颇丰。
好一场有智有识的语文组教学研讨会!研而有道,教研相长。通力合作,共享智慧,以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始终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