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之际,交中学子们回顾着为期一个多月的项目化学习历程。作为“核未来”科普教育志愿者,他们参与了一场跨越七大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探索。
作为科普教育宣传者,学生们以TED演讲为媒,用科学的精神、艺术的情感、道法的智慧、英语的桥梁、语文的力量、生命的奥秘、信息科技的工具,共同构建了一场关于核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对话。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各组同学回顾项目化学习的心路历程,不仅是分享AI赋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经历与收获,更是分享他们在探索科技与人文交汇处的深刻体验,让我们通过TED演讲,感受交中学子自主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感受交中教师创新实践的勇气与探索,感受AI赋能跨学科学习的独特魅力!
英语学科子项目 | 核能绿语,“双语公众号”发声向未来
六、七年级的学生组建了混龄研究小组,围绕“核能与环境保护”的主题,从水、土壤、废弃物、空气等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学生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协作学习方式,运用AI工具进行信息搜索、整合与提炼,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学会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共同创作核能环保主题的双语公众号。向公众生动地展示了核能对水、废弃物、土壤和空气的影响,也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们展现的自主与创新,犹如潜藏的春芽破土而出,团队协作与AI的辅助如和煦的春风,赋予我持续探索教学方式变革的信心——徐澍怡(指导教师)
信息科技学科子项目 | 信息赋能,追寻核能真相
在“核能科普与真相追寻计划”中,如何借助AI技术深入剖析“未来海鲜是否可食用”这一热点问题?学生们作为科普志愿者,运用AI信息检索、数据可视化等手段清晰呈现问题本质,撰写详实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们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同时,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和作出决定,培养了他们负责任地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们将更加自信和充分准备,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运用AI技术为研究赋能,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的默契与协作精神令人惊喜——徐吉(指导教师)
美术学科子项目 | “核”动艺术,共绘未来图景
面对核污水排放这一全球性议题,我们如何以艺术家的视角,运用美术语言抒发情感与思考?
美术学科项目中,学生们挖掘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借鉴AI绘画工具,创作出揭示核污染与环境破坏问题的艺术作品。他们以画笔为媒,勇担社会责任,以艺术的力量唤醒人们对全球性议题的关注与反思。
真实的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秦梦瑶(指导教师)
语文学科子项目 | 文以载道,揭秘核污,探索新知
面对核污水排放问题,我们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提升环保意识、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学生们以核污水主题说明文阅读为核心,巧妙设计各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污水的科学原理、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在阅读与合作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阅读理解力,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促使环保理念与科学思维深入人心。
不应该为了项目化学习而开展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应是教与学的“新工具”——张子珍(指导教师)
科学学科子项目 | 科普之光,照亮认知之路
作为交中科普出版社的“编辑”,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传播科普知识?
科学学科项目以七年级生态瓶制作为起点,引领学生亲历“理论研究-实际体验-总结反思”的完整过程,深入剖析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由此延伸,我们聚焦核污水问题,探讨其可能对未来世界产生的影响。学生们化身交中科普出版社的主编、文字编辑及图片编辑,将学习历程与科学见解凝练成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积极态度。
作为教师,能够做的就是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的支持与引导,然后静待花开。——何佳倩(指导教师)
英语学科子项目 | 英语桥梁,连通核能与未来社会
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以核能科普者的身份用英文向公众传播核能知识和环保理念?
项目中学生利用AI技术研究和展示核能利用及核污水排放的知识。通过制作展架和展板,用英文对公众进行科普,介绍核能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核能利用和核污水排放的科学知识,还能提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能提高英文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们借助AI技术向大家分享核能和环保的知识,促进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影响他人的过程。
——金云昭(指导教师)
道法学科子项目 | 道法自然,AI助力核能思辨
在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引发全球关注之际,我们如何深入理解核能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道法学科项目化学习以辩论赛为契机,借助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工具,引导学生围绕“人类是否应广泛使用核能”展开深度思辨。在激烈碰撞的观点中,学生们提升辩证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增强科学精神,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水平,锤炼团队协作与国际理解力。
“应该怎样潜心学习不断增长智慧,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这是对教育者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期望——谢连琴(指导教师)
生命科学子项目 | 是观点,还是事实?——核污水排海后的未来世界
学生们以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为切入点,从遗传学、环境科学等多个维度、借助AI工具的智能辅助和ClassIn平台的互动协作完成生命学科的子项目。有的小组剖析了氚元素对带鱼DNA的潜在影响,揭示了辐射的微妙作用;有的小组运用高斯羽流模型,为科学推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有的小组深入探讨了放射性核素在自然水循环中的角色,拓宽了科学视野;有的小组则分享了使用AI工具查找资料的独特体验,他们的分享不仅展示出高效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学校的“基色课程”——学习素养培育课程有效性的充分体现。
项目化学习如果能够深入日常,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所激发的学生的潜力与能量,将是无限的——高贵明(指导教师)
特别鸣谢——感谢韩佳邑妈妈郑静女士、朱正德爸爸朱戈先生对同学们Ted演讲方面的悉心指导。
“核能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个主题实践活动,是由多学科教师协同开展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也是学校跨学科课程研发从0到1迈出的第一步。让我们一同见证这场“核”动力量的启航之旅,共赴未来之光!